為認真貫徹落實《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促進電子商務健康快速發展的實施意見》(川辦發〔2013〕82號)和《綿陽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支持電子商務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綿府辦發〔2013〕81號)精神,推動我市電子商務健康有序快速發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標
(一)力爭全市電子商務交易額達到1600億元。(責任單位:市商務局,市經信委)
(二)力爭網絡零售額達到50億元。(責任單位:市商務局)
(三)跨境電子商務力爭占全市進出口總額的5%。(責任單位:市商務局、綿陽海關)
二、工作任務
(一)推進電子商務產業集聚區建設。積極引進和培育信息軟件、電子商務及各類服務企業,加快推進科創區省級電子商務示范基地建設,推動電子商務產業集聚發展。盡快編制科創區電子商務產業園區建設規劃和電子商務示范基地實施方案,推進科創區電商孵化基地、電商總部基地等電子商務集聚區加快建設。加大電商企業招商力度,積極跟蹤蜂巢、福田等知名電商企業,著力引進國內外知名、具有輻射帶動和支撐作用的電子商務企業到我市設立交易中心、結算中心、數據中心、全國功能性總部等,建立電子商務產業集聚區,重點培育一批大企業、大項目,形成我市電子商務示范核心區??苿搮^電子商務基地年內力爭入駐電子商務企業50家。(責任單位:科創區管委會、涪城區政府、市商務局、市投資促進局)
(二)加強電子商務公共服務平臺建設。
1、支持電子商務公共服務平臺做大做強。建立電子數據中心、云服務平臺,繼續做好“三網合一”建設,建成電子商務創業一站式服務的公共服務平臺。推進互聯網數據中心、市政府政務服務大廳辦事平臺、城市呼叫中心、移動通信創業服務中心、市民一卡通建設,整合政府、通信運營商、電子商務行業網站、企業、社區組織、行業協會等資源,利用互聯網和4G技術,進一步完善“綿陽造名優特新產品網上展銷會”,搭建電子商務公共服務平臺,為市民和企事業單位提供網上政務信息、網上政務服務大廳、網上采購、網絡推廣、網上支付、物流配送等各類信息服務,方便網商創業就業。(責任單位:市信息辦、市經信委、市商務局、市民政局、市政務服務管理局、各縣市區政府、各園區管委會)
2、鼓勵建設電子商務網店銷售實體示范平臺。引導知名電子商務網絡經營商建立網上網下互動的經營模式,發展以網絡商品交易為主要特色示范區域,鼓勵網商與傳統工商企業聯手,實現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無縫鏈接。(責任單位:市商務局、市工商局、市經信委、各縣市區政府、各園區管委會)
3、鼓勵發展行業公共管理平臺。支持綿陽市電子商務協會良性有序發展,鼓勵有條件的縣市區建立電子商務行業協會,構建電子商務監管平臺,倡導行業整合、規范、自律、提升,形成行業發展的合力,帶動電子商務相關產業鏈的發展。(責任單位:市商務局、各縣市區政府、各園區管委會)
(三)啟動電子商務“五進”工程。
1、電子商務進商場。推動全市各大商場建立線上銷售網站,形成實體商場和虛擬市場互為補充的銷售體系;鼓勵大型商場、超市運用電子商務方式開展“網購”、“網銷”等業務,促進大型商場、連鎖超市、特色園區和特色街等建立平臺或利用第三方平臺開展電子商務,實現轉型升級。(責任單位:市商務局、各縣市區政府、各園區管委會)
2、電子商務進市場。依托專業市場,搭建有產業支撐的第三方網絡交易平臺,支持重點市場建立網上交易平臺,大力開展網上營銷活動;強化商品市場的倉儲、配送、采購等功能,建立與電子商務配套的市場物流及金融支付體系,發展一批以專業市場為依托的網商集聚區。(責任單位:市商務局、市政府物流辦、各縣市區政府、各園區管委會)
3、電子商務進企業。積極推進電子信息和電子商務在工業企業的應用,推進“數字化企業”、“信息化示范企業”和“兩化”融合示范點建設,積極培育市級“兩化融合”示范企業和試點企業,創建市級信息化公共服務平臺,力爭企業信息化普及率逐年提高,60%以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建立獨立電子商務應用平臺或借助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開展網上采購和銷售;50%以上中小型工業企業應用電子商務開展采購和銷售;每年扶持10家以上重點工業企業應用電子商務開拓國內、國際市場。大力推進旅游業電子商務服務平臺的開發和應用,建設集旅游景點、旅行社、酒店入住及交通服務為一體的旅游網上服務平臺,逐步提升在線旅游預定用戶數和網上旅游預定市場規模。(責任單位:市經信委、市旅游局)
4、電子商務進社區。加快社區信息化建設,推進社區服務中心建設,城區社區及服務中心建有自己的門戶網站或者依托第三方開設網站,建立社區信息服務點,通過網站、固話、手機和數字電視等終端載體,推進社區便民服務信息平臺建設,承擔事務咨詢與生活求助服務,搭建政府、企業、個體工商戶、志愿者與居民的橋梁,實現信息化與社區服務的有機融合。建設市民一卡通工程,整合社會各服務部門資源,為電子商務進社區提供安全、便捷的網上支付和手機支付手段。鼓勵各類物流中心、企業通過社區服務平臺實現在線交易、實時配送。(責任單位:市民政局、市經信委、各縣市區政府、各園區管委會)
5、電子商務進農村。積極推廣農村電子商務應用,推動龍頭企業建立農產品、農資等網上交易平臺。深入開展農村商務信息服務試點工作,推動農村電子商務網與農業產業化基地、農產品營銷大戶、大型超市、大型餐飲連鎖企業等對接;支持與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龍頭企業開展合作,建設雙向互動的農村商務綜合信息服務平臺;不斷探索農村商務信息服務的新方法、新模式,擴大農村商務信息服務試點范圍,加大對農村電子商務應用的支持力度。(責任單位:市委農辦、市委組織部、市農業局、市商務局,江油市、游仙區政府)
(四)加快網絡零售發展。大力發展第三方網絡零售平臺,擴大網絡零售商品和服務種類,支持樂居商城(建材、家居、家具電商平臺)、中維商城(維修配件電商平臺)、食哈哈(食品類電商平臺)、環泰科技(環保設施電商平臺)、綽迷生物(化妝品電商平臺)等專業化電商平臺做大做強;鼓勵利用第三方平臺開拓市場,引導個人網店逐步向專業化網絡銷售企業轉型;支持企業自建平臺進行網絡零售,鼓勵發展特定商品門類或者特定消費人群的網絡零售平臺,做精專業網絡零售業務,著力培育一批輻射全國消費市場的網絡零售企業,爭取形成企業總部、利潤、稅收、就業在綿陽,銷售覆蓋全國乃至全球市場的良好發展格局;結合“惠民購物全川行動”、“川貨全國行”和“萬企出國門”三大線下活動,整合本地電商資源,辦好“天府網交會”綿陽分會和“綿陽造名優特新產品網上展銷會”,鼓勵綿陽企業利用上述活動擴大營銷,促進交易;支持傳統百貨、連鎖超市等企業依托原有實體網點、貨源、配送等商業資源開展網絡零售業務,推進傳統零售業與網絡零售有機結合。根據城市居民日常消費需求,進一步發展集電子商務、呼叫中心和城市配送為一體的同城網絡零售;重視發展農村網絡購物市場,支持發展面向廣大農民的網絡零售平臺,促進農產品進城和工業品下鄉雙向流通。鼓勵銷地生產和流通企業利用網絡開展農產品銷售和配送經營,探索網上看樣、實體網點提貨等經營模式。規范網絡商品交易行為及有關服務,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指導第三方交易平臺經營者建立消費糾紛和解和消費維權自律制度,促進網絡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責任單位:市商務局、市工商局、市經信委、市農業局)
(五)鼓勵行業網站轉型升級。依托我市塊狀經濟、專業市場和產業集群優勢,推進行業網站由信息流服務向信息流、商流、物流和資金流綜合服務發展;整合上下游資源,培育電子商務供應鏈平臺,有效整合流通環節的各種資源,支持行業網站建立連接上游供應商和下游經銷商交易業務的平臺,提升行業網站對市場的控制力;結合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和綿陽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建設,支持生產資料經營企業和專業批發市場開展大宗商品網上交易,增強大宗商品定價話語權;依托電子商務平臺,開展海量數據智能分析,實現數據增值業務,強化電子商務功能。(責任單位:市經信委、市商務局、市信息辦、市工商局、市農業局)
(六)推進現代物流體系建設。整合社會物流信息資源,推進物聯網等先進物流技術及裝備的應用。大力發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提高物流企業的社會化、組織化和信息化水平。重點建設綿陽市現代物流公共信息服務中心,構建覆蓋全市的都市配送網絡,并逐步向縣級城市、城鎮和農村延伸。推進電子商務與第三方物流互動發展,為網上交易提供快速高效的物流支撐。培育信譽良好、服務到位、運作高效的重點快遞配送企業,引進一批知名的現代物流企業到綿陽設立總部,推動網絡零售快速發展。結合同城購物平臺,推進都市生活品配送企業發展。支持電子商務企業建設倉儲、配送等物流設施,推動電子商務和物流配送融合發展,建立高效通暢的電子商務物流配送體系。(責任單位:市政府物流辦、市經信委、市交通運輸局、市公安局、市郵政管理局)
(七)完善支付認證體系建設。積極推動網上支付、移動支付、固話支付以及其他支付渠道構成的綜合支付體系建設,為電子商務提供安全、高效的資金結算服務。鼓勵銀行拓展電子銀行服務業務,大力推廣電子商業匯票和網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統的應用,強化在線支付功能,加強與電子商務企業合作,發展電子票據、移動支付等新型電子支付業務,推出適合電子商務特點的支付產品和服務。加強第三方支付平臺建設,引導第三方支付機構在依法合規經營的基礎上,加快產品和服務創新,做大做強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市場。完善電子認證基礎設施,開展電子認證加密技術研究。加強信息安全防范,完善電子商務企業的數字認證、密鑰管理等安全服務功能,擴大認證體系在電子商務中的應用范圍。健全信息安全管理制度與評估機制,提高電子商務系統的應急響應、災難備份、數據恢復、風險監控等能力。(責任單位:人行綿陽市中心支行)
(八)大力發展跨境電商。引導企業通過電子商務平臺暢通國(境)外營銷渠道,開展境外銷售業務,加大綿陽造產品境外銷售拓展力度,構建內外貿一體化的電子商務公共服務平臺,提升市場影響力。實現綿陽電商與全球的互動,促進貿易、流通、信息一體化電子商務建設。充分發揮電子商務在擴大進口中的作用,支持建立面向進口企業服務的聯合采購和進口產品分銷與直銷電子商務平臺,增強進出口貿易企業的采購和銷售能力。(責任單位:市商務局、綿陽海關、人行綿陽市中心支行)
三、保障措施
(一)建立協調機制。市政府成立由市長任組長、分管副市長為副組長,市政府聯系副秘書長和市投促局、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市商務局、市發改委、市財政局、市經信委、市委農辦、市農業局、市旅游局、市統計局、市工商局、市質監局、市國稅局、市地稅局、市政府物流辦、市郵政管理局、人行綿陽中心支行、綿陽海關和科創區管委會等為成員單位的綿陽市電子商務發展工作領導小組,負責統籌、指揮、協調全市電子商務發展工作,及時研究解決工作推進中的困難和問題。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市商務局,由市商務局局長潘大欽同志兼任辦公室主任。
各地也應建立相應協調機制,推進全市電子商務快速發展。
(二)加大對電子商務的扶持力度。認真貫徹落實扶持電子商務發展的各項政策,繼續實施全市電子商務專項資金扶持政策。各縣市區、園區要相應出臺電子商務相關扶持政策,充分發揮扶持政策的引導和帶動效應,形成國家、省、市、縣區聯動和互為補充的電子商務發展促進機制。(責任單位:市財政局、市商務局、各縣區政府、各園區管委會)
(三)加強電子商務人才培養。開展多層次、多渠道有針對性的培訓,委托市電子商務協會、知名電子商務平臺企業等開展電子商務“千企萬人”培訓,支持有條件的縣市區、園區或電商企業與西科大、綿陽師院等高校共同建設電子商務人才培訓基地,加大對電商實用人才的培訓力度,切實幫助企業解決人才問題。運用“走出去”、“請進來”等方式對各縣市區商務主管部門分管領導和科室人員進行輪訓,提高商務主管部門對發展電子商務的認識。各縣市區、園區要組織各種形式的培訓會,加大電子商務人才培養力度。(責任單位:市商務局、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各縣市區政府、各園區管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