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將重新定義管理與制造業

  • 作者: admin
  • 發布日期: 2014-10-06 16:33:54
  • 點擊:

各位早上好,我今天的發言題目是互聯網將重新定義管理。
互聯網將重新定義制造業
 
20世紀初泰勒開啟了一個全新的量化、精細化的科學管理時代。二次大戰中,美軍的一些量化管理精英,我們現在叫“藍血十杰”,將運籌學引入后勤軍需管理,取得了顯著成效,二次大戰以后呢,福特公司將藍血十杰納入他們的麾下,并且在工商管理上做出了非常出色的成效。
 
管理科學后來相繼引入系統科學、復雜性科學,理論體系日益完整,使管理科學更科學化,精細化,但是問題數據的匱乏,工具的缺失以及封閉的同行評議,大家對同行評議現在非議很大。
 
評估體系日益形成一個論文導向的學術價值偏好,沉溺于模型,但又缺乏數據支持,偏離實踐、實證和實驗,結果缺乏驗證,造成工具理性猖獗,老是用工具理性猖獗,說得太重了一點,價值理性迷失的自娛自樂的困境,這個是不是說得過頭一點。
 
所以管理科學界陷入兩難的選擇,到底是追求學術價值還是滿足國家的需求,是學術第一還是學術思想第一?這是最近清華的錢宇提出來的,要么做學術家還是做思想家,趨炎附勢,循規蹈矩,還是批判性的思維,學界面臨艱難的選擇。
 
我們正處于一個變革的時代,變革是主旋律,新的科技革命正如“山雨欲來風滿樓”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互聯網正顛覆性地沖擊著各行各業的生存命脈,產業變革在所難免。中國的經濟社會轉型也到了一個十字路口,有人提到轉型是陷阱,還是轉機?也說不好。
 
按照唯物史觀,我們說時勢造英雄。這是歷史賦予中國的一個機會。
 
對管理學界來看,也是歷史難得的機遇,大數據是最接近映射真實世界的手段,云計算是社會化配置的計算服務工具,以及無所不在的互聯網,并開啟了管理科學研究的新的范式,是管理科學發展史上最接近現代科學的一次相遇,抓住了,管理科學的研究會涅磐重生,抓不住將會繼續沉淪。這個是不是太過頭一點?管理學界應該抓住這個時機,實現自己的歷史使命和擔當。
 
管理學界是準備好了嗎?我最近老是提“你準備好了嗎”?
 
人類正處于一個經濟、社會與技術大變革的時代,“近百年世界發生的技術變革比人類歷史上任何時期都輝煌”。
 
研究世界經濟史的Clark教授說,人類歷史中其實只發生了一件事:即十九世紀開始的工業革命,人類聚集的財富和物質文明達到了一個巔峰,而公元1800年以前的兩三千年間世界人均GDP幾乎沒有什么變化。就是600多美金。就是說很有意思的,它是用這個量化的力學的方法研究這個經濟發展的規律。100多年的經濟變革,超出了很多最有遠見的科學家的語言,一些重大的技術的變革正在突破臨界點,20世紀才真正出現了技術位置的重大轉移,技術由社會邊緣走向中心,雕蟲小技成為了經濟增長的源泉。
 
本世紀初,一年間,納斯達克指數從5100跌到1100點,市值跌去5萬億美金,近美國當時的GDP的一半,IT業一場浩劫,2003年英特爾的前CEO,就是那個說“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的格魯夫說,IT業面臨著死亡之谷,當時他自己對IT的前景也茫然不知所措,他說了一句史詩般的話:“互聯網將重新定義IT”。
 
他的話說得沒有錯,互聯網的確重新定義IT,一個無處不在的互聯網開啟了IT十年的變革,逆轉了IT產業發展的停滯頹勢,一切IT的變化,鳳凰涅磐的根源,都繞不開互聯網的發展,這十年互聯網的發展的確重新推動了IT發展,互聯網服務催生了很新的行業。
 
今天,我們必須面對這么一個現實,就是人類社會,計算機,物理世界,三元融合,使信息服務進入了普惠計算機時代。那么,這是一個劃時代的大事,怎么高估,都不為過的。前幾年人們還在算計著什么時候能夠進入到普惠的計算時代,不經意間,隨著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及移動互聯網的興起,喬布斯一下子把人們帶進了普惠計算的時代,手握著一個智能終端,隨時隨地可以獲得一個所想要的解決方案。
 
互聯網與商業的對接演化成為新的商業模式,電子商務,方興未艾,野蠻增長,一個馬云十五年間造就一個近2萬億規模的電子商務王國,今天我們的快遞就有90億件,超過美國。
 
社交網絡及微信變成了新媒體,新聞業的圍墻正在坍塌,幾個年輕人馬化騰及ZUCHERBERG改變了十幾億人的社交生態,匪夷所思。維基百科成為了群眾自修自編的可信的另類百科全書,原來書也是可以這樣編的。面臨著IT無與倫比的存儲、收縮能力,中小學教育還能照舊教下去嗎?我看,可以大大改變知識灌輸的方式,“翻轉課堂”( 翻轉課堂譯自“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是指重新調整課堂內外的時間,將學習的決定權從教師轉移給學生。)成為世界上很響的口號,改變傳統的教育學模式,讓孩子們學會自己去淘知識,體驗想象力和創造力的魅力,所以墨客而將實現教育公平的普惠教育理想,互聯網金融如比爾蓋茨講的,商業銀行像恐龍一樣消失,實現金融的普惠脫媒時代,網上七嘴八舌地“合成生物學”開啟了新藥的開發的一個里程碑,你還在寫紙質的信嗎?我已經好久不去郵局了。
 
今后的服務將會是什么樣,我也不知道。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互聯網將掀開服務業和新的工業革命的大幕。
 
得益于計算機的強大的存儲、收縮和互聯能力,人類近年所積累的數據呈爆發式,指數級的增長,幾乎就等于人類過去所擁有的數據的總和,并根據新的摩爾定律,全球數據量每兩年翻一番,匪夷所思。大數據的特征,大家都說它是海量,是多元的,是異構,非結構化,連續性的,實時性,網絡結構,精準映射等,加什么贊美詞都不為過,簡直就像一個記載人類行為和物理世界特征的數字寫真,大數據無限接近真實世界。
 
再強調這一句話,大數據無限接近真實世界。
 
面對如此景象,一些學者敏銳地發現了一個人類再認識的寶藏,早在2008年三位學者發表了《大數據計算:商務、科學和社會領域的革命性突破》,就把大數據和革命性突破聯系在一起,大數據被認為是繼實驗研究、理論分析和計算機模擬仿真之后的第四種科學范式,已經提高到科學范式的高度,將取代還原論及傳統的復雜性科學,數據處理能力被認為是一個國際競爭力的標志,數據決定成敗,大數據的熱潮就此開場了。
 
與大數據相伴而生的云計算,可以說是信息技術發展上兩大技術突破的一個重大不期交匯:我引的EMC的一句話“云計算相遇大數據”,真是不得了的一件事情,再加上互聯網簡直是絕配,這三項事情是絕配,云計算加大數據再加互聯網,將深深改變世界,一個新的時代開始了。
 
IBM的CEO彭明盛在金融危機之后對奧巴馬說,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了幾乎任何東西都可以實現數字化、互聯化、還有什么信息不能被挖掘、分析、優化、決策到提供一個整體的解決方案,這是后來的智慧地球智慧城市的的出發點起點,所以一切都開始智慧化了。
 
消費者就像用水電一樣方便,隨時隨地可以獲得所想要的信息,解決方案,世上任何物體,我老是說,今后世界上任何物體,汽車、各類機械、橋梁、道路都可以互聯起來??筛兄?、可度量、可以通訊,使操控更加得心應手。
 
作為這個時代的引領性技術,信息技術正在徹頭徹尾地變化著,而且是看不見的無止境的變化,其規模之宏大發展之迅速,令人應接不暇。信息革命的影響遠超過工業革命,各行各業唯有變革,融入信息技術的變革,才能適應時代而生存,制造業越發顯得跟不上潮流。
 
海爾的張瑞敏,他是一個善于思考的企業家,傳統制造業在信息化大潮的沖擊下,也逐漸回過神,誰能把用戶帶入網絡時代,載體是什么,并不重要。就連那個與互聯網無緣的汽車,最后也變成智能汽車,這就是大勢所趨,就像佛德曼在《世界是平的》里所描繪的壓路機那樣,將碾平一切前進的障礙物,順我者昌,逆我者亡。誰跟不上時代的步伐,誰就是下一個柯達。
 
作為制造業應該反思的是我們的產品和服務在數字化、智能化和互聯網化上遠跟不上信息技術發展。我們的拖拉機是把農耕時代的牛換成一個柴油機,僅此而已,一個沒有腦的工具,人工智能在幾度沉浮后又興起,人的大腦有30億個神經元,而連接后有300億個,按照摩爾定律,2018年芯片即可達到這個水平,屆時人工神經網絡將超過人腦。人工智能終將超越人的智能,科學雜志編輯部認為,計算神經科學已經是成熟的領域,按OECD預測,信息分析與模擬仿真技術和人腦工程將是未來最前沿的技術。
 
前沿是什么?現在看起來就是數據的處理,計算模擬仿真,和人腦工程。無人駕駛的汽車、飛機、無人操作的工程機械,智能電網都已經出現,有人斷言,無人駕駛的飛機,無人駕駛的車輛,無人駕駛的潛水艇將決定未來戰爭的方式,我們不要做落伍者。
 
在這個逐步演進的過程中,充滿了機遇與挑戰,哪個行業都會被淘汰,百貨公司、書店、紙媒體,郵局甚至大學,那究竟是什么力量帶來這一切,又將帶向何處?哪些行業將會獲益,中國又可能在哪些領域里獲得突破,這是值得未雨綢繆的大事。
 
互聯網將重新定義制造業
 
第二個部分要講的是互聯網將重新定義制造業,制造業對中國的意義非同小可。
 
制造業,我覺得應該由一種危機意識,加快與互聯網的技術的融合是當務之急。我甚至斗膽對機器進行新的定義,機器是一個具有智能化,能自我調整并有通訊功能的工具,可以感知,度量、通訊也可以操控的拓撲結構,今后的機器應該就是這么一個智能化的東西。
 
制造業產品的發展方向,在未來數字化、智能化、互聯化,這是必然的。制造業的價值鏈的每一個環節,包括研發、設計、生產、銷售、服務必須再定義,新產品、新潮流和新服務必須基于互聯網技術再造。
 
產品與服務的融合是本次信息化大潮的一個特征。愈來愈多的產品的核心價值已經不是產品本身而是服務,比如手機,電視,它已經不是本身的制造業的核心,很多制造業被邊緣化是源于對產品和服務的理解不一樣。我們的制造業企業對產品和服務的理解,或者互聯網的服務的理解是不一樣的。
 
谷歌和蘋果開發的電視、汽車和傳統的制造商不一樣,我老是產生一個想法,誰將主宰制造業的發展。今后的汽車是由汽車廠商主宰還是互聯網主宰。
 
的確是新的問題。一個強烈的對比,就是百年從事影象產品的柯達公司申請破產,被一個只有13個年輕人的同樣是從事圖象儲存的IT公司,INSTAGRAM被FACEBOOK以10億美元收購,給人發出的信號是傳統制造商適應不了信息化和服務化的潮流。我調出那13個小伙子的圖象,都是清一色的格子衫,都是30歲左右的。
 
那么技術的核心主導產品的模式已經過時了,不知道這么說合適不合適,英特爾INSIDE似乎不重要,系統決定成敗,整合者得天下。我老是宣傳,現在誰有本事整合,整合者得天下。核心技術不是成敗的決定因素,這似乎給我們一向迷信核心技術的中國人一個機會。我老是說,4G手機有核心技術,假如你今天有一個好的介質,你可以造一個新的核心的網,你是一個整合者。把自己的手腳和思想釋放出來。
 
在此背景下,企業的生存與發展更多依賴三點。
 
第一點,社會化的價值創造,互聯網背景下,一定要記得,價值創造是社會化的價值創造,大家老在講互聯網思維,互聯網思維是什么?雷軍說,是關注,是快。
 
這不是他沒有真正的自己的互聯網思維,我認為互聯網思維應該是開源,開放,共享。這是真正的互聯網思維。
 
作為企業來講,一定要理解,一定要領會到什么是互聯網思維,互聯網的精神,互聯網的特征,網絡化的生態存在。
 
第二點,網絡化的生態存在,是這么三個存在。一是縱向供應鏈整合,到橫向價值鏈整合?,F在演化到網絡生態鏈整合。競爭合作、協同共生。
 
中國制造業企業大多還處在縱向供應鏈整合階段。所以這一點很重要,我覺得中國的企業現在領先的這種發展模式來講,恐怕還很早,恐怕還處在原始的狀態。
 
第三個實時化市場洞察,精準地滿足消費者需求。我講用這三條衡量中國的制造業企業是否存在,中國的制造業企業已經處在找不到感覺的狀態,海爾去年減少1萬6千人,今年減1萬人還是找不到感覺。
 
傳統制造業企業面臨的就是自身的人力資本與知識的結構和信息化大潮的要求不相符的,要在企業的組織架構上進行改造,我覺得就是這么幾條:垂直化、扁平化、分散網絡化、社會化、國際化。
 
你資源的配置一定要在你的圍墻之外尋求,社會化、國際化的尋求配置,一定是一個社會化的價值創造,不是你自己單獨創造價值。這是最根本的思想。
現在我們很多企業沒有真正理解社會化的價值創造,封閉性到開放性。制造商,供應商及生產型服務商,客戶是在一個平臺上,這是我們今天講的外部的生態創新系統。
現在今天的產品叫小米,或者蘋果,谷歌這些,基本上是處于一種生態的鏈的這么一個存在中。
第三個就是單干型到整合型,從傳統企業向輕公司的轉變,不要什么都做。做你最擅長的那一塊。
 
那么互聯網企業加平臺型企業,將成為未來制造業企業發展的一個范式,那么這個就是,IT與制造業的混血兒,那么技術創新加商業模式的創新,制造業進入泛制造業時代。
 
要提到,制造業必須要摒棄以生產者自我為中心,以產品為中心,以技術為中心的制造文化情結。要對商業模式進行深度變革。這是適應今天的互聯網文化。
 
在互聯網的背景下,產品生產與價值的創造日益走向社會化與公眾參與化,企業與客戶間的關系趨向平等,互動和相互影響,制造業應該摒棄閉門造車的傳統,我們中國的制造業基本上處于圍墻內閉門造車。制造業的突破在業外,我老是強調這個,制造業的突破在業外,在企業圍墻之外,打破圍墻思維,尋求社會化和國際化資源整合是當務之急。
 
3D打印的熱潮,其意義不在3D打印技術本身,我十幾年前就花60萬購置了一臺RP、LOM模型,至今我也沒有產生興奮感,到現在為止,我并不對3D打印感覺到怎么樣,3D打印的意義在于在互聯網的支持下,產品制造和社會廣泛公眾參與,它可能開了一個頭。
 
也就是說社會公眾參與了這個生產的過程。
 
中國制造業產業升級的抓手可能是工業互聯網
 
第三部分我要講中國制造業產業升級的抓手可能是工業互聯網。
 
現在我們中國的制造業找不到這個感覺了。是那么我就覺得這個產業升級的話,我就覺得抓手很可能是對中國制造業產業升級創造條件,就是工業互聯網。
 
網絡時代在消費領域互聯網已經風起云涌,天翻地覆,消費者為王,在線分享,體驗狂歡。在互聯網上已經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虛擬圖書館,學校、商店、媒體、影院和社區,但是人類尚處于消費互聯網的適應期,一個更大的發展還在后面,不知道哪兒是頭,現在看不清哪兒是頭。相比之下,工業領域依然死氣沉沉,是制造者本身處于一個封閉的網絡環境。
 
工業互聯網是在低成本小型化傳感技術取得突破的基礎上,廣泛在的制造信息與互聯網及物聯網技術交匯將促使生產制造過程智能化、互聯化,將人和機器,機器與機器聯合起來,將為制造者和客戶帶來前所未有的數據、信息和解決方案。
 
我覺得這一段的表述,就是工業互聯網的表述。是取決著我們對傳感器,小型傳感器技術突破的基礎,有可能造成一個人和人,物和物,物和人之間的一種新的聯系。
 
那么通用電氣的CEO,伊梅爾特和美國IT業的精神領袖《連線》主編安德森似乎已經預感覺到了什么,伊梅爾特說:這可能是下一個生產力革命的焦點,工業互聯網放大了云的作用,將帶有內置傳感器和軟件的機器和互聯網連接起來,生產者和客戶能從中提取數據,并進行分析,找出背后的意義。這是他們倆的預感。
 
德國人將其稱為工業4.0。習近平到德國去以后,看到4.0,就提4.0,所以這個4.0比工業互聯網提法要熱。物理世界與虛擬網絡融合將導致一場新的工業革命。工業4.0,我自己認為,太過技術的描繪,更像一個升級版的帶通訊功能的自動化工廠,或升級版的CIMS,而自動化工廠和CIMS事實上并為未取得人們的共識。中國的制造業愿景到底是什么?是工業4.0,這個自動化的工廠還是什么?我也說不清楚。
 
互聯網的特征,我自己認為,互聯網的特征應該是開放,公正,參與。
 
過去我們說外包,現在是眾包,或者眾籌,共創,普惠,脫媒,平臺型整合,甚至加一個平等。這個就是互聯網的一種特征,互聯網是技術,經濟、社會相互促進的結果,工業4.0更多的是帶有德國政府,或者企業界,不是一個且技術界的愿景,我覺得真正的互聯網發展的過程,是市場化的產物,是一種自發秩序,不是人設計的結果。
 
但至今中國工業界尚未充分利用這一信息化的資源,仍處于啟蒙狀態。
 
中國的消費者互聯網企業基本上是復制美國互聯網企業的商業模式,背靠中國的巨大市場和網絡規模而獲得成功,中國的工業互聯網完全可以跨越美國而搶先一步。因為我們有偌大的制造業生產能力和消費市場,今天我們制造業的絕對值,已經大大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制造業的大國。
 
今天講,互聯網為中國制造業產業升級依靠社會力量創造了絕好的平臺和機遇,我再加一個,社會公眾的參與,就是依靠社會力量,來提升制造業的這個層級,這個時間和空間也恰到好處,過去沒有這個機遇。
 
今天來講,工業互聯網能夠提升中國制造業的能級,是時間和空間恰到好處,小米手機又是一個非常典型的案例,在當下我們缺乏像馬云,馬化騰,李彥宏這樣的年輕的創業創新型號領袖型人物,我們再次呼吁誰來承接中國工業互聯網的歷史的擔當。
 
我們中國也有可能承擔這么一個歷史機遇,誰也沒想到15年前的馬云今天也有可能會承擔中國互聯網的歷史擔當。技術創新關鍵成敗關鍵在于商業化、靠價值驅動,中國制造業的涅磐新生呼喚新一代企業家的參與。最后云計算替代了網格計算,就是智能化的導向。
 
考慮到科技資源的配置已經全球化,一個企業的競爭力不僅取決于其內生的科技資源,且同時取決于其整合社會化和國際化資源的能力,一個企業甚至一個國家很難在一個產品的整個價值鏈上都占優勢,逼得它只得守住增值最大的一塊,能夠孤立地開發產品的時代已經成為過去,這已經成為世界制造業的一個常態。
 
一個國家的發展水平取決于對新技術的整合和應用,不論其通過國內、還是來自國外,且未必都要成為創新的源頭。特別是這個創新,有一定的文化的背景,中國還缺乏創新文化的背景,知識及技術外延性范疇擴大,而企業自身知識結構的局限性,使創新的外部優越性得以顯現,從內生、封閉的自主創新到聯盟式、合作式的協同創新,再到無邊界、平臺型的開放式創新是一個技術發展的規律。因此開放型的創新將是一個主要選擇。
 
整合者得天下,單打獨斗式的創新不符合科技發展的潮流。當今國家間、企業間應保持一種競合關系(CHARLES M.VEST MIT原校長,美國工程院原校長說),有意思的是他用中國古代陰陽對立統一的太極圖來表述這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這種觀點。太極圖這種觀念是符合潮流的,競爭合作是相互共生的。
 
自主創新和國際合作是相輔相成的,唯有創新才有國際合作的基礎,有國際合作才能提升自主創新的水平,應該警惕民族主義的泛化。“從15世紀開始,中國選擇了內向,實施海禁,離開世界,衰落從此開始,過去的20年,中國選擇了開放,中國改變了自己,同時也改變了世界”這是社會學家曼紐爾·卡斯特說的話。
 
有人擔心美國的制造業能不能回到美國去,美國奧巴馬的國情咨文及波士頓咨詢公司的報告都對此做了樂觀的預測,甚至有兩位經濟學諾貝爾獎得主把美國經濟出現的問題歸咎于產業轉型和國際分工。這里面我們說,薩繆爾森說美國“無就業復蘇”的受害者及占領華爾街的急先鋒們都是國際分工的受害者。赫伯特·斯賓塞說,過去20年美國的貿易部門沒有創造任何新增崗位,產業外遷摧垮了美國經濟,其實他們在和斯密的勞動分工理論和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掐架,經濟學家有時是很偏執的。我們管理學家稍微好一點。
 
 美國部分制造業回流是有可能的,原因是:
 
1、美國廉價的能源,頁巖氣的成功開發。
 
2、弱勢美元,國際儲備貨幣的必然下場。作為國際貨幣,不看大周期它肯定是弱勢的。
 
3、制造業薪酬的低迷。
 
但制造業價值鏈的解構、產業轉移,這是由不得人的經濟發展規律,歷史上任何一次產業轉移都沒有回流過,如19世紀從英國到美國產業轉移也沒有回流過,憑什么這次就能回流。
 
回顧八十年代中期美國制造業的霸主地位受到日本的挑戰,當時鋼鐵、汽車、家電、存儲芯片、江河日下,當時我記得美國人耿耿于懷,發誓要“奪回失去的優勢”,這種思潮是以麻省理工為首,出版了一本很有影響力的書《美國制造》,結論是:“一個國家只有生產好,生活才能好。”
 
20年以后,美國工程院長VEST發問:這個結論還成立嗎?只有生產好,才能生活好,他也沒有正面回答,但答案會非常另類:沒有生產,日子過得不也很好?
 
20年過去了,美國奪回了失去的優勢嗎?沒有。
 
美國當時另一種思潮的代表就是NSF(美國國家科學基金)“大挑戰”課題組,提出“面對外國競爭”的對策。
 
技術只要不是獨占的,成本競爭就是永恒的,產業轉移的目的地一定是勞動力成本的洼地。
 
美國經濟結構,就業結構已經發生了變化,舊秩序已經被改變,每年工科畢業生只占4.5%,每年不足7萬人,入學只有10萬人,美國學生不愿意去。中國大約是120萬人,奧巴馬希望喬布斯把生產線搬回來,喬布斯回應:“回不來了”,除非您能滿足3萬個合格的工程師。今年在美國找3萬個合格的工程師是很難的。1970年密歇根州三大汽車商從事汽車業人數超過43萬人,現在不到10萬人,歷史能倒流嗎?
 
這里我引用了一個美國科技政策辦公室的一張表,這張表蠻有意思的,它就是說,把各個國家的制造業小時成本及制造業占GDP的百分比弄出來。
 
這個表蠻有意思的,他這個最左邊是中國,“中國制造”小時成本大概3塊美金,制造業的比率大概占GDP的30%以上,32.33%,美國是這個圈子里面,他是小時成本是33塊美金,是我們的11倍,他占GDP的比重的11%到12%。
 
所以里夫金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中說,中國人工成本只占蘋果手機499美元售價中的8美元,只占1.6%,“中國制造”小時費用為3美元/時,即發生了8/3=2.7工時,美國制造業小時費為33美元/時,如果蘋果手機組裝工序搬回美國,將發生2.7×33=88美元,占銷售價的17.6%,蘋果能搬回美國嗎?
 
別人老是跟我爭,美國是制造業大國,實際上不是搞制造業的。那個蘋果5、蘋果6,這么小的體積上,機器人怎么下手?郭臺銘為了蘋果6的生產,新增了10萬人的工人去組裝這個生產線。因此,這個有一些工序不可能是由機器人去代替這個工序,因此來講,假如說你把富士康這些工序搬到美國去,不是8塊美金,可能要88塊美金。
 
我們不能只是追隨戰略,NSF課題組高明在戰略性的另辟蹊徑:發展信息技術,美國人成功了。
 
這也驗證了一個規律,唯有顛覆者而不是跟隨者后來居上,現實的案例是革英特爾命的為什么是ARM而不是AMD,這正如人們所說的,這的確是一個創新的魔咒,唯有變革性的創新才是贏家。
 
中國大規模工業化是否已近尾聲,制造業還有上升空間嗎?
 
現在大家都在問這個問題,大家都在研究,中國的工業化已經到了什么狀態,到現在為止,沒有尾聲。
 
中國的工業化處在什么階段?有人說中期,有人說中后期,我曾經做過這個研究,按照國際上的工業化階段劃分的實驗研究,根據三項指標,人均GDP,就業結構以及產業結構,2020年中國將基本實現工業化,進入后工業化發展階段。
 
后工業化社會,即服務經濟的到來,中國官員、學界和企業界似乎沒有什么準備。制造業是人類登峰造極的工業化的核心,它極大地改善了人類的物質生存條件,但是它又帶來一個失衡的,不可持續發展的難題。
 
特別是今天,我國一次能源消耗及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均居世界首位,且人均一次能源消耗及人均二氧化碳的排放已經超過世界平均水平時,這是非??斓?。工程院有一個院長,他在說我們研究我們一次能源消耗,當時人均一個標準煤,沒有想到今天我們到這個水平,所以中國國家利益和世界責任間的沖突是一個長期的現實存在,找到一個平衡定是當前的正確選擇。
 
中國制造業必須從產能規模擴張的發展思路中反思,中國的制造業的輝煌還能持續多久,下一步如何走?可以預見的是互聯網將重新定義制造業,產品和服務的融合是大勢所趨。
 
中國正處于一個轉折點,廉價勞動力,廉價土地,長驅直入的全球市場將一去不復返,中國增長的動力在哪兒?
 
這是大家都普遍關心的問題。
 
最近習近平主席講,中國正處于新的科技革命,產業變革和中國經濟轉型的交匯點上,抓住了就是機遇,抓不住就是挑戰。
 
這里我引用波蘭經濟學家弗·布魯斯的話,在改革初期的時候,我們也很迷茫,我們就像曾經的走在我們先一步的東歐的國家去問路,我覺得布魯斯,他說的這個話給我啟示很大:“偉大的創新的根源從來不只是技術本身,而常在于更廣闊的歷史背景下,它們需要更多的看待問題的新方法”。
 
我們中國的改革就取決于鄧小平那幾個新觀點,新方法,新思維。在今天的條件下,我覺得我們需要新方法,新思維。新方法是什么?體制的包容性,教育的去行政化,創新的開放性。
 

公司新聞

行業新聞

網站備案所需要提供的資料清單

目前,國內每個網站都必須具有信息產業部批準的備案號才能正常開通,否則只有選擇國外的服務器。
欧美性XXXX极品高清HD,永久免费A片在线观看全网站,免费观看成人A片免费不卡在线,美女黄18以下禁止观看免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