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證明,加快中小企業服務平臺建設,對改善中小企業發展環境,促進社會資源優化配置和專業化分工協作,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日本完善的制造業產業鏈得益于其鋪天蓋地的中小企業,而中小企業的健康發展離不開遍布于各個社區的企業服務平臺。近年來,廣東中山市借鑒國際經驗,全力打造一批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幫助企業解決共性難題,初步形成了服務功能比較完善的生產力促進機制,服務項目和服務水平不斷提升,呈現出產業集群全覆蓋、服務內容多元化、服務功能專業化等特點和優勢。目前,全市有各類中小企業服務平臺360多家,形成了以“1+4”(市裝備制造工業研究院+北京理工大學、武漢大學、武漢理工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區域創新平臺為面,高新區、專業鎮公共創新服務平臺為線,企業技術中心、工程技術研發中心為點,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心分支機構、院士工作站為高層次人才載體,中介服務為產業孵化融資平臺的“點、線、面”結合的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培育了小欖生產力促進中心、古鎮生產力促進中心、中山市家電創新中心等一批骨干服務機構。全市27個國家級產業基地和15個省級科技創新專業鎮都建立了服務平臺,擁有各類專業科技創新服務機構100多家、專業金融服務機構100多家,對促進中山中小企業健康快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其一,政府扶持,是建設中小企業服務平臺的根本保障。市鎮兩級政府高度重視中小企業服務平臺建設,為服務平臺建設提供強大的政策和資金支持。如小欖鎮政府為小欖生產力促進中心無償提供3.1萬平方米研究試驗及辦公場地,每年給予1000萬元運營及項目經費;古鎮鎮政府投資3億元建設燈飾產業轉型升級服務平臺,交付古鎮生產力促進中心運營。
其二,轉型升級,是建設中小企業服務平臺的首要任務。以服務企業創新發展、推動產業集群轉型升級為宗旨,及時為企業提供各類貼身服務,是各類企業服務平臺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其三,產學研合作,是建設中小企業服務平臺的重要途徑。中山傳統產業99%是中小企業,普遍面臨著創新能力不強、人才緊缺等問題。產學研合作可充分發揮橋梁紐帶作用,把高校、科研院所、專業服務機構以及高層次人才引進來。其四,市場化運作,是建設中小企業服務平臺的關鍵所在。“政府引導、市場運行”,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的市場化運作模式,以專業化、高質量的市場化服務來實現自我“造血”,遵循市場法則,實現服務資源配置的最優化。如古鎮鎮根據市場需求建立起全國唯一針對單一行業(燈飾)的知識產權快速維權中心,為企業提供專利檢索、調解執法、司法訴訟于一體的一站式綜合服務。
實踐中,中小企業服務平臺在推動經濟發展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
一是通過綜合服務平臺,推動企業發展能力提高。按照“政府主導+市場運行+企業主體”的主要運行模式,堅持分類指導,因地制宜打造一批集技術研發、檢驗檢測、認證服務、技能培訓、企業孵化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中小企業綜合服務平臺。
二是通過科技服務平臺,推動企業創新能力提高。比如,充分發揮專項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市財政設立5億元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扶持中小企業建立研發中心;大力引進高層次人才和科研團隊,對引進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創新科研團隊、院士工作站等給予專項資金1000萬元的資助,幫助中小企業解決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緊缺難題;深入開展“省部企業科技特派員創新工程”;與專業服務機構建立長期合作關系,為共性技術難題提供專業解決方案。
三是通過融資服務平臺,推動企業融資能力提高。先后出臺《中山市城鄉金融服務一體化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不斷完善中小企業發展的金融政策支撐體系。2012年,中山直接用于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的扶持、引導資金達6400萬元,拉動中小企業融資金額12億元。
四是通過診斷輔導平臺,推動企業轉型升級能力提高。
當然,中山的中小企業服務平臺建設中還存著專項資金投入有待進一步增加、人才隊伍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政府服務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等問題。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在以下幾方面努力。
第一,要加強各級服務組織建設。具體包括,健全服務組織體系;強化政企互動,進一步清理中小企業審批事項,加快電子政務建設,建立健全政企互動平臺,依托中山市中小企業信息網,主動向中小企業傳遞政策信息;規范和提升行業協(商)會服務,等等。
第二,要加強政策扶持體系建設。一是加大財政扶持力度。逐步增加市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規模,鼓勵有條件的鎮區設立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建設專項資金。二是落實各項稅費優惠政策。
第三,要加強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比如,制定公共服務平臺推廣計劃,推廣小欖、古鎮、南頭等鎮工作經驗,加快企業綜合服務平臺建設;做大做強公共服務平臺;打造服務特色和服務品牌;培養產業人才隊伍,實行“項目+人才”的高層次人才引進和培養模式,大力引進重大科技專項、重大工程領軍人才。第四,要加強投融資服務平臺建設。
一方面,要改善中小企業信貸服務,設立中小企業信貸基金,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中小企業加大信貸支持。
另一方面,要拓寬中小企業投融資渠道,實施上市梯度培育工程,完善上市培育獎勵機制,加快推進中小企業改制上市。
此外,還要推進政銀會企合作。第五,要加強自主創新服務平臺建設。在這一過程中,不僅要引導中小企業加強自主創新,認定和扶持一批技術創新和改造示范企業,還要加快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拓寬產學研協同創新的市場空間。與此同時,要加強專業服務平臺建設,通過健全
信息化服務、改善管理培訓服務、優化創業服務、深化市場開拓服務,支持中小企業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