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企業轉型電商的說法已經很多了,但是2014年的行業轉型重點仍舊不會是傳統企業,除了海爾這樣的科技型制造業有其先瞻,大部分傳統制造業還會繼續在繁冗的組織架構中消耗,很難會像陶瓷行業的東鵬一樣從企業根本上革自己的命,就如自媒體人方雨所言,傳統企業是不可能轉型的。
關于轉型,我在以前的文章中提到過,企業轉型這個概念也可以說成是企業升級,或者企業復合型發展,基于一條生產線可以生產出很多同材質但是不同種類的產品,這算不算轉型呢?理論上來講,這也算是轉型或升級到一部分,起碼是產品的內涵有了新的定義,而不是繼續抱著生產了十幾年甚至市場上基本沒有需求的產品不放。
實際情況是,傳統企業可以輕而易舉做到產品機構的擴展與調整,但更多時候是受限于傳統經營理念的困擾,往往喜歡從自身角度考慮企業與產品,譬如產品的開發,傳統企業可能會花很多時間調查市場需求,可能會對部分消費者進行問卷調查,但是很少會想到通過線上或線下活動讓用戶主動的參與到產品需求的調查中,更不會想到把這些調查用戶轉化為粉絲,這樣調查以后生產的產品又有多少人買單呢?所以,傳統企業的轉型必須應該先從理念與思維開始,這需要很大執行強度,只有領導層自上而上推行這種理念,才能從組織架構及產品設計等各層面做到轉型或升級。
傳統企業轉型的真與偽
我們可以這樣歸納,觀察一個企業是否正在轉型或升級,并不是這個企業是否在做高大上的網絡商城,也不是某個企業引進先進的機器人流水線,更不是通過3D打印設備制造產品。一個企業的運營體系不能按照互聯網運營模式來搭建,即便有再先進的生產設備也是沒用的,在當前輕、快、扁平的產品理念面前,任何產品都想具備互聯網基因,但并不是你搭建了網絡商城就意味著你的產品已經互聯網化,只是你的產品開始在網絡上叫賣了,而購買者同時也可以在線下購買,為何非要在線上購買呢?而企業線上低價吸引網民的策略又往往讓線上與線下形成矛盾,逼走代理商。
一個簡單的能反映企業能否轉型的問題是:企業在做商城的同時,有沒有把傳統的代理分銷模式搬上互聯網?如果沒有,說明這個企業只是把互聯網做成與線下并列的一個渠道,那么線上與線下早晚會出現矛盾。更簡單的說,更多傳統企業把互聯網當成工具,就如大眾使用蘋果手機一樣,5000塊的手機,大部分人只使用了500塊的功能,那么剩下的功能是否應該被發現呢?如何發現并應用?若是能搞懂隱藏的那些功能,企業就能走上正確的轉型之路。
傳統企業快速轉型的幾個點
一是通過收購或并購某個互聯網企業,之后從產品與
網絡營銷結合,以
網絡營銷為核心,從互聯網營銷入手規劃出一條新的生產銷售鏈條,這個鏈條的最終發展方向是C2B模式的,消費者及粉絲的建議與想法直接與生產車間對接;
二是企業審視自己能否繼續做成品,與其做大而全的產品生產,不如專精做產品的某個配件,縮短流水線可以節省人力成本,同時在先進設備上也可以由更多的投入,以快速實現生產方面的升級,增加在同行業種的競爭力,當然,更要借助互聯網的來實現某些功能;
三是企業重新塑造,即打破現有運營模式與架構體系,所有部分與人員重按照不同的業務劃分為不同的事業群,每個事業群都有獨立運作的功能,每個事業群領到業務之后自行規劃與運作,最終將結果交給老板即可,當然這個生產車間也是眾多事業群中的一個,生產車間在用戶建議及喜好等大數據的指導下主動研發并創新產品,目前互聯網企業基本都是這樣的架構。
互聯網企業也在轉型
不只是傳統企業轉型,互聯網企業也在轉型,傳統企業往線上轉,互聯網企業往線下轉。但是與傳統企業在轉型方面的緩慢行動與執行相比,互聯網企業則開始迅速的向線下擴展,自從O2O模式提出以后,各大互聯網就開始了布局,O2O這個模式是離不開線下實操的,這就又回到了傳統營銷層面。這樣的話互聯網企業還能算是純互聯網企業嗎?其實這也是一種轉型,BAT的O2O布局暫且不提,近期京東與上百個便利店合作,還是蘇寧之前布局門店O2O,這都是互聯網轉型的標志性符號。這樣改變的意義是什么呢?由原來的不太離譜轉型為現在的落地實操,這樣傳統企業面臨的威脅就更大了一些,當然更主要的是線下的營銷方面。
除了線上與線下的互轉,還有其他種類轉型,譬如互聯網大佬之一的騰訊,2014年騰訊投資上了癮,即有對電商行業京東商城的大型投資,時隔不久又傳來其要投資優酷的消息,這個消息已經基本屬實。作為一個不差錢的互聯網企業來講,他甚至可以不做任何實體產業,只要投資其想做的行業就好了,從而來達到其商業版圖的布局。事實上,與其做實業真的不如做投行,從資本從層面上來布局企業發展,這個是最有效的。
因此,從2013年開始,互聯網大戰已經從行業之間的混戰升級成為資本之間的大戰,以后再談論某個企業想做什么不想做什么已經沒有什么意義了。制造業轉型互聯網企業,互聯網企業轉型資本企業,資本企業的下一步又是什么呢?未來行業大融合的局面到來的時候,唯有資本是控制經濟的唯一命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