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4年,Facebook以19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WhatsApp。Uber獲得了超過10億美元的融資,其估值也超過了180億美元。
Snapchat的估值據說也超過了100億美元。在這一年中,許多初創企業都迎來了快速的發展,可以說2014年是初創企業之年。雖然2015年初創企業的發展速度不再會這么快,但是仍然有很多初創企業值得我們去留意,他們很有可能在2015年繼續今年的前進勢頭。
Uber和其他一些已經獲得大額融資的座駕分享初創企業將會繼續進軍世界,并且統治整個世界的座駕分享市場。消息應用也將會添加更多功能,讓它們成為娛樂、支付和溝通中心。食品類初創企業也將會獲得數千萬美元的融資,然后徹底改變這個市場。
同時,Facebook、谷歌和雅虎等企業也將會繼續收購出色的初創企業,用這種方式來擴展他們的衣服范圍。
我們總結了10家初創企業,這些企業有可能在2015年變得更有影響力、成長為規模更大的企業,成為其他大型企業收購的目標、上市或是變得家喻戶曉。
1. Slack
2015年值得注意的10家國外初創企業
僅憑Slack這一家企業,企業服務類初創企業的未來就會變得更加美好。他們開發了一個辦公溝通工具,并且他們的估值剛剛達到了10億美元,而他們成立才僅僅不到1年的時間。
在該公司做出最近一次融資聲明后不久,Slack創始人Stewart Butterfield接受了我的采訪,在談到市場機遇的時候,他表示:“也許這個產品并不適合這個星球上的每一個人,它的用戶數量也比不上Facebook,但是我們面臨的機遇是一個龐大的企業市場,有著數千萬用戶。”
當然Slack也面臨著激烈的競爭:就在本周,有報道稱Facebook計劃推出自己的辦公協作產品進軍辦公。但是Slack的團隊似乎并不懼怕競爭,并且決定一路向前。Butterfield在創立Slack之前,曾是Flickr的聯合創始人,該公司最終被雅虎所收購。他表示,這一次他不會選擇出售公司,而是將一路自主經營下去。
他表示:“我們絕對沒有被其他大企業收購的意愿,我們想要一直獨立發展。我們意識到,如果放棄了這次機會,以后將會很難再找到這樣大的市場機遇了。”
2. Stripe
今年9月,Twitter終于推出了流言已久的購買按鈕時,大多數媒體都最Twitter進行了大規模的報道。然而,這個按鈕背后真正的推動者,是一家名為Stripe的公司。而當Facebook也推出購買按鈕的時候,起到最重要作用的,仍然是Stripe這家公司。
這家公司是由兩個兄弟于2011年成立的,他們成立這家公司的目的,在于幫助企業處理線上支付?,F在這家公司已經與多家知名企業達成了合作,除了此前提到的Twitter和Facebook之外,他們的合作伙伴還包括了Reddit、Lyft和TaskRabbit等著名企業。
2014年,他們先后獲得了一輪8000萬美元的融資,以及一輪7000萬美元的融資,如今他們的估值已經達到了35億美元。
在他們上一次完成融資之后,Stripe聯合創始人兼CEO Patrick Collison表示:“在剛開始的時候,我們處理的大多數在線支付都是通過銀行和商戶的老式設施進行的,我們發現其他人早已經不再使用這種方式了,于是我們開始考慮搭建自己的網絡商務平臺。”這家企業目前正在開發更多的合作伙伴,并且在擴充自己的團隊。
3. Blue Apron
2015年值得注意的10家國外初創企業
"我們是新形式的Fresh Direct。”
在Blue Apron成立之前,Matt Salzberg就是這樣向我們介紹這家企業的。在那個時候,一個還沒正式成立的公司說出這樣的話,多少會讓人覺得他們有點“自命不凡”。而如今看來,他們對自己這樣的評價,實際上還有點保守。Blue Apron會將菜譜和原料郵寄到客戶的家中,讓客戶更加輕松的準備菜肴。自它成立兩年以來,Blue Apron已經成為了食品行業中成長速度最快的初創企業,就像Uber顛覆了整個出租車行業一樣,Blue Apron也要顛覆整個食品行業。
今年早些時候,該公司獲得了5000萬美元的融資,在融資過后,他們加強了招聘、市場營銷方面的工作,并且建設了數個倉儲物流中心。就在這個月,Blue Apron迎來了一個新的里程碑:他們目前每個月投遞的食譜和原料超過了100萬份。
4. Coinbase
2013年,曾經大火的比特幣遭遇了障礙,但是它仍然存在,并且不乏追隨者。Coinbase這家企業就將賭注壓在了比特幣上,當然也包括其他一些虛擬貨幣,他們認為虛擬貨幣仍然會有較大的生存空間。
Coinbase成立于2012年,他們為用戶提供電子錢包服務,用戶可以用這個電子錢包進行比特幣轉賬。在公司剛剛成立的時候,該公司創始人Brian Armstrong發現自己很難讓投資人認可他的服務。在此前的一次訪談中他表示:“我很難讓其他人明白比特幣的整個概念,更不用說讓他們為我們提供投資了。”
但是到了2013年底的時候,他們成功獲得了2500萬美元的融資,并且這次融資,他們也一躍成為融資金額最大的比特幣交易類初創企業。有報道稱,該公司現在正在準備進行下一輪大規模融資,據悉在完成這次融資之后,該公司的估值有望達到4億美元。
5. Snapchat
今年8月,報道稱Snapchat的估值達到了100億美元。此消息一出,一石激起千層浪,我們幾乎可以聽到成千上萬的讀者或不解,或憤怒的嘆息聲。畢竟,一家沒有營收渠道的初創企業,它的估值憑什么會是《紐約時報》的5倍之多?
然而,在不久之后,我們終于找到了答案:Snapchat在賺錢方面可謂沒有缺點。他們上個月進行了20秒廣告的實驗。他們還與Square達成了合作,讓用戶用他們的服務向好友進行轉賬。還有人預測,Snapchat將會輕松的在他們自己的《Our Story》節目中插入廣告。我們發現,在與其他企業進行對比之后,Snapchat的估值其實并沒有被過分高估。既然Twitter的估值超過了300億美元,為何Snapchat的估值不能達到100億美元?畢竟,Twitter領先Snapchat并不是太多。
2015年,Snapchat或將迎來急速發展,讓它成為一家規模更大的社交媒體企業。
6. Fusion
也許Fusion并不是我們常見的媒體初創企業——他們Univison和Disney/ABC的合資企業。但是,但是在新聞行業內,沒有任何其他一家初創企業能夠獲得人們如此多的注意。
這是一家于去年成立的數字和電視新聞類企業,他們最初的目標受眾為在美國生活的拉美裔人口。但是在最近幾個月,他們對自己的目標受眾進行了調整。如今Fusion已經吸引了很多著名記者的加盟,例如《大西洋月刊》的Alexis MadriGAl、《紐約》雜志的Kevin Roose、路透社的Felix Salmon和《福布斯》雜志的Kashmir Hill等。
目前Fusion還處于發展的早期階段,他們有望在2015年迎來更加快速的發展。
7. MaGIC Leap
2015年值得注意的10家國外初創企業
這是一個謎一樣的初創企業,他們已經獲得了超過5億美元的融資。在完成融資之后,他們發出了一個大膽而又模糊的聲明,聲稱他們擁有一個“現代巫師”一樣的團隊,并且他們計劃開發一個“神奇”的產品,這個產品價格會改變整個世界。Magic Leap就是這么神秘。
這家企業3年前成立于佛羅里達州,今年9月他們獲得了5.42億美元的融資,投資方為包括了大名鼎鼎的谷歌,他們的主要產品是增強實境設備,而他們的主要競爭對手,就是剛剛被Facebook收購的Oculus。
該公司創始人、主席兼CEO Rony Abovitz在融資聲明中表示: “Magic Leap將會突破現有的移動計算水平、增強實境技術水平和虛擬實境技術水皮。我們將在以上三個領域都有所突破,徹底改變人們進行溝通、購物、學習、分享和娛樂的方式。”
8. Box
大約兩年前,Box就開始像一家上市公司一樣工作了,那時候在人們看來,這家云存儲公司好像馬上就要進行IPO一樣,但是他們的計劃并不是這樣。
直到今年3月,Box才開始申請上市,并且獲得了2.5億美元的融資。之后又有報道稱Box計劃將IPO時間推遲到今年夏天,而推遲的原因,是由于科技類股市的下挫。如今又有報道稱該公司將會在明年進行IPO。
在正式上市之前,Box和他們的CEO Aaron Levie必須要管理好他們的成本和私人市場投資人,同時他們還要和其他一些資金更加充裕的企業進行競爭,例如Dropbox、谷歌和微軟等,這些企業都在在線云存儲市場上推出了自己的服務。
9. Product Hunt
還記得Yo這個無厘頭式的應用嗎,它就出自于Ryan Hoover的Product Hunt。
一年以前,Hoover推出了Product Hunt,這個網站的目的,是為讓用戶每天分享和發現新的移動和網頁應用。今年僅僅27歲的Hoover如今已經成為了科技行業最有影響力和發言權的人物之一。就連許多投資人和記者也開始在Product Hunt上尋找新鮮有趣的項目。
Hoover在此前的一次采訪中表示,他目前的計劃給網站添加新的類別,例如音樂類產品和服裝類產品等,從而吸引更多的用戶。他表示:“如果我們想要獲得更多用戶,就必須擴充產品類別。”
10. Uber
2014年的最值得關注初創企業列表上,也有Uber的身影。雖然我們很努力的嘗試不重復報道一家企業,但是Uber的表現實在是強勁,讓我們無法忽略它。
如今Uber已經成為了一家所有人都不可以忽略的企業,他們顛覆了一個規模達數十億美元的行業,他們是否能夠完成自我顛覆呢?
但是,我們最想看到的,是這家公司將會如何重組他們的內部管理。在2014年中,雖然他們獲得了巨大的成長,但是也發生了幾次負面消息,例如高管言論不當,以及乘客被司機傷害等事件。如今Uber已經成為了一家估值達到數億美元的企業,他們顛覆了一個規模巨大的行業,他們是否能夠完成自我顛覆呢?